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44条 . 查询时间(0.75 秒)
“一带一路”地区气候环境差异巨大、人口密集、生态脆弱,极端沙尘和洪涝灾害频发,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地球环境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本底研究工作,获得了大批石笋、树轮、黄土等宝贵样品,对“一带一路”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影响获得了新认识...
新年第一天——2018年1月1日,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郑修宗课题组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控制全球变暖在1.5 oC内将限制干旱化的发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校博士后研究员朴仓仪为文章第一作者,郑修宗为第一通讯作者。研究发现2 oC的升温将使全球愈加干旱。如果升温达到2 oC,全球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变得愈加干旱。此...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陕南祥龙洞的4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该地区过去665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该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在轨道-亚轨道尺度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在百到十年尺度上代表当地季风降雨的变化。中全新世以来,伴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祥龙洞石笋δ18O有逐步增加趋势,这和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一致,揭示东亚夏季风的逐渐衰弱。然而...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原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黄士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1日8时1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罗天祥课题组,基于藏东南色季拉山两典型树种(急尖长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线的10年微气象观测数据(2006-2015)及冷杉种苗移植实验(2011-2014),并结合林线以上冷杉幼苗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灌木盖度的关系,研究发现:(1)冷杉幼苗(年龄3-5yr,高度<10cm)分布上限可以达到林线以上40米左右(海拔高差),且幼苗密度与灌木盖度的相关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将气候变化领域的“速率”(velocity of change)概念引入到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中,通过统一植被生产力和温度空间格局变化的单位(km yr-1),定量比较了过去30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植被生产力与温度的空间格局变化速率。研究发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植被生产力等值线北移速率为2.8km yr-1,远低于该地区等温线北移速率(5.4km yr-1...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使南极和南大洋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快速、重要的反应。南极绕极流(ACC)和南极半岛沿岸流(APCC)之间的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南大洋海域水团的来源、运动路径及交换的研究对了解南大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机理具有重要作用。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T1/2=15.7 Ma)主要来自于人类核活动的释放,包括核武器试验、核燃料后处理厂、核事故及核设施运行,碘具...
近日,受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委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境领域“我国雾-霾监测与不同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研究”项目验收会,项目组织单位中国气象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详细审查了验收材料,对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评议,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蒸散发是水循环中重要环节之一,是受气候变化最直接影响的要素之一。西北干旱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较为敏感的区域。在水循环过程中,蒸散发是联系陆面过程与大气过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将能量收支、水循环以及碳循环等紧密连接起来,对地球表面的能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苏布达团队,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区域气候模式输出数据,采用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AA模...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明金研究员被提名为国际SCI期刊编委会成员。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是大气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989),由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负责管理并由Copernicus Publications负责出版运行。《Atmo...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发虎院士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人为排放气溶胶正对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未来人为气溶胶的减排将可能加速其退化。该成果2月2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2016年11月30日,城市边界层观测分析与精细模拟研发团队组织了学术交流会。邀请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陈飞博士做交流报告。城市所领导及研发团队成员一同参加了报告交流。陈飞是边界层和陆面模式研究领域专家,与城市所一直开展合作研究。上午,陈飞和边界层团队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2017-2019年研究计划,针对陆面、冠层、边界层过程中的科学和前沿问题,对研究目标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发展计划做了清晰细致的规划,为...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邀请,2016年9月12-15日,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主编Bronwyn Davina Wake博士等一行5人访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并做了题为:“How to publish – natural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nature titles”的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法国原子能与可再生能源委员会(CEA)Pierre Simon Laplace研究所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ean Jouzel,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于9月3日访问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做了题目为“History of ice core science:The contribution of water i...
2016年4月1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邀请了国家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顾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专家顾问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院士到所作题为“漫谈历史生物地理学”的学术报告,研究所约200名科技人员、研究生到会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主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