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44条 . 查询时间(0.843 秒)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能够显著影响局地和区域气候,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景观设计是应对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WRF、气候变化”等为关键词,系统地搜集和筛选了全球246篇相关文献,分章节逐一综述了城市化、森林变化、农业发展、草地恢复与土壤退化、湖面萎缩和水坝修筑等重要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对局地和区域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其生物物理互馈路径与机制。研...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访问助理教授叶斌在环境可持续发展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上以“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risk at an urban scale: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and outlook o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团队在构建青藏高原区域尺度亚高山针叶林树木年轮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树木年轮反演古气候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400年来的温度变化。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团队利用参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个地球系统模型,解耦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辐射强迫效应和植被生理响应对全球陆地7个季风区(南亚、东亚、澳大利亚、北美、南美、北非和南非)降水和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以及澳大利亚季风区,CO2浓度升高的植被生理效应对区域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当于其辐射强迫效应的0.4~2.5倍(图1)。更重要的是,在大部分季风区...
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预计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风事件(也称为热带气旋或飓风)的强度将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强风和暴雨灾害事件将造成当地经济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深水型水库和湖泊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服务价值,这些水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水体上下分层,例如表层水体(湖上层)藻类较多和底层水体(湖下层)营养丰富。强风引起的混合扰动可以将深层水体的营养物质带到光照充足的表层水体,而强降雨还可能会增加水体的陆源...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解小宁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1980-2008年气象站点观测的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以及MERRA-2再分析资料获得的地表沙尘浓度,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东亚沙尘源区及西北太平洋沉降区的沙尘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图1d, 1e, 和1f)。同时,利用耦合沙尘循环模块的大气环流模式 CAM4-BAM的30年模拟结果也揭示了相似的正相关关系 (图1a, 1b, 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罗斯琼研究员团队在地学高影响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在线发表题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论文,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冻融的时空变化特征。季节性冻土...
近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因在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Piers J. Sellers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Piers J. Seller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Mid-Career Award)”。这是该学会首次将这一殊荣授予中国学者。“Piers J. Sellers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设立于2017年...
天津市气象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环境气象系统)是天津“智慧气象”(一期)工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天津气象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型干旱区,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也是“丝绸之路”核心区。该地区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干旱环境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理解我国干旱-季风耦合环境何时、何因形成提供关键证据。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开发足迹在湖泊沉积系统中记录最为详细,了解历史时期“气候-人类活动-湖泊生态”关系链将为揭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影响提供基础。迄今,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改造和干扰的加剧,已导致湖泊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评估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评估未来全球变化影响、并制定相关保护策略的关键。末次盛冰期以来,高山湖...
2020年4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后巴黎时代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我防护策略”(Self-preservation strategy for approaching global warming in the post-Paris Agreement era),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 N...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章炎麟教授团队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天津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Introduction to the Aerosol Chemical Composition Monitoring Network of China: Objectives,Current Status and Outlook》在美国气象学会期刊《BAMS》上发表。文章发表后,《BAMS》选定本文作为特色亮点工作对文章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曹军骥、韩永明团队等与美国科学家合作,一起研究了黄土高原第四纪自然火历史,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发研究结果表明,他们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黑碳、烟炱和焦炭燃烧过程,重建了黄土高原260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明燃和焖烧变化历史,并首次发现烟炱所指示的明燃具有非常明确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规律,且与深海氧同位素、大气二氧化碳、不同区域的粉尘等都具有较好的相关...
在2019年12月19日下午召开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系列启动会上,由我校牵头的“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获得正式授牌。广东省政府副省长覃伟中、副秘书长陈岸明,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周文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王岩等与会领导为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授牌。我校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教授作为实验室主任代表实验室接受牌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