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艺美学 诗”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129 秒)
第二届中国诗性美学暨心心美学高端论坛近日在广西桂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天人合一与心心美学”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来先表示,心心存在美学简称“心心美学”或诗学,其立足于人们切实的细致自明的存在体验,立足于人们对虚假的过分物化经验追求的克服。
从美国禅宗诗到“残缺苹果”的视觉符号——美国新文化潮流中的禅宗美学
残缺的苹果 禅宗美学 美国“新文化”
2015/5/13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掉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美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对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
审美活动是人的形式感战胜质料感、观照欲战胜占有欲的活动。人地形式进行审美,观照,造成人生命价值的超升;它爆破了各种现实的束缚,带来人生的自由与解放;爆破了各种狭隘的人生局限,带来人生境界的提高与扩展;它把注重现实利害的拖泥带水的感性生命,创造成一种不沾不滞,无挂无碍的审美感性,它自由的形成式满足人受压抑的愿望,使人由灰色的日常现实进入到诗意境界。
《诗经》作品心物情景关系的审美自白
审美自白 心物情景关系 诗经
2008/4/11
中国古代诗论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景交融、心物交感,实际上就是强调情感的形象化。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他既把景作为与情齐等的诗之本,又把景作为诗的表情媒体,使情这一“诗...
朱光潜论诗的境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象 情趣 境界 接受美学
2008/1/13
诗论”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本文拟从朱光潜论述诗境切入,对情趣与意象这两个相关的范畴作理论上的探讨,梳理出诗的境界与“情趣——意象”二元结构的关系以及朱光潜的境界创造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相似关系。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山水诗
2008/1/1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晓明 出版日期: 2005-01 版次: 第一版 丛书名: 美学散步丛书 这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山水诗歌的书,不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从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国哲...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画面”、“语言”和“诗”
2007/12/25
福柯在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字与事》(“Le motes et les choses”,英译《事之序》,“The orders of things”)两年之后,于1968年写了一篇文章《这不是烟斗》,评述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同名作品,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艺术评论的方式,表达他基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篇文章的事实上的写作原因似乎是:马格利特在读了福...
玄、佛语境与陶、谢诗旨
2007/12/25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一日他与林 论诗,“林悴曰:‘诗有韵有格,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句,乃其韵胜也。’予时听之,瞿然若有所悟”(下集卷一)。这段话在历代评陶论谢的浩繁文字中也许并不显眼,因而较少为人所重。但依笔者之见,此说实在称得上卓尔不群,独出机杼,一“格高”一“韵胜”之论,可谓直达陶、谢诗旨之神髓。
笔者之所以对陈善所述的这段文字感兴趣,不仅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概括了...
规制下的创建―――论陆机《拟古诗》
2007/12/13
摘要: 陆机的《拟古诗》虽为拟作,但却在原作的规制下,刻意经营,锤炼词句,增加对偶。不仅使诗句更具精致均衡的文人色彩,而且因其以对仗的形式铺展中段,又使得诗歌整体结构更显工稳对称体现了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新的审美追求。对宋齐以后诗体的稳定及诗歌的审美取向深有影响。
简论剧与诗的美学关系
2007/11/5
剧与诗有着密不可分的美学关系,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戏剧创作是有裨益的。下面我就两者的联系、情感、意境三个方面的美学共性,简要地淡一些粗浅的看法。联系戏剧和诗歌历来就有极其重要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西欧有二千多年(自古希腊至十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诗的图画和诗的音乐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看法。比较起来,诗的音乐化一说到十九世纪才盛行,以往的学者大半特别着重诗与画的密切关联。诗画同质说在西方如何古老,如何普遍,以及它对于诗论所生的利弊影响如何,美国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Babbitt)在《新拉奥孔》一书中已经说得很详尽,用不着复述。这部书是继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而作的。这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都相信诗画同质,莱辛才...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内容提要及目录(图)
中国山水诗歌 中国哲学 美学
2007/8/27
这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山水诗歌的书,不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从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国哲学,这是该书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