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哲学 诗学”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218 秒)
“诗”作为经典文献,春秋晚期以“《诗》三百”的形态进入了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视野。除孔子儒学之外,《墨子·公孟》亦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诗”作为经典文献,春秋晚期以“《诗》三百”的形态进入了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视野。除孔子儒学之外,《墨子·公孟》亦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经典诗学的恢弘书写——读季水河新著《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的理论体验
经典诗学 恢弘书写 季水河 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 理论体验
2012/11/26
经典诗学的恢弘书写——读季水河新著《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的理论体验。
扩大中国文学版图 建构中国佛教诗学———《中国佛教文学史》编撰刍议
中国 佛教文学史 佛教徒 宗教实践
2013/11/15
中国佛教文学史就是中国佛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佛教实践即佛教修持与佛教弘传过程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就是用汉语、西域胡语、藏语、蒙古语、傣语等语种写成的大中华佛教文学的历史。“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禀持民族本位立场和教派史视野,全面清理中国佛教文学的历史进程,并进而提炼民族精神、建构宗教诗学。“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特别要关注印度佛教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汉语佛教在东北亚、东南亚地...
原始宗教神话的回声 ———普希金小说《黑桃皇后》的神话诗学特征
黑桃皇后 原始宗教神话 原型意蕴 神话成分
2013/11/18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难以全面理解小说高度凝练的情节结构和充满悬念与梦境和幻想的艺术魅力。神话理论和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能够透过扑克牌中的黑桃皇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因素的表层,探寻到小说背后传来的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原始宗教神话的回声,领会到作品独特的神话诗学特征: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以及善恶有报的观念、人物的原型意蕴以及悬念与意外、预感与征兆、...
试论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性
船山诗学 内在矛盾性
2009/7/7
苏轼说《诗经·卫风·氓》之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固也。王船山对此种评说却不以为然,曰:“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灼灼其华’,‘有蕡其实’,乃穷物理。夭夭者,桃之稚者也。桃至拱把以上,则液流蠹结,花不荣,叶不盛,实不蕃。小树弱枝,婀娜妍茂,为有加耳。”(王夫之,1998年,第142页)
张扬女性生命本体的性别语言——论“女性声音的诗学”
声音诗学 自己的声音 女性声音的诗学 两性和声
2009/1/4
“声音的诗学”属于后现代语境中“先锋批评”的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声音,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叙事学语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象。女性生存的意义在于反驳男性声音暴力,以女性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女性的审美创造。对女性“声音”即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的研究即“女性声音的诗学”。从无身份的沉默或称“类失语”,到“自听自说”,再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了女性“发声”的历史,也是女性主体价值确认的历...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兼论中西哲学走向诗学的原因
真理 虚无 诗意
2008/1/12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第三,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
明代前期的哲学流变与诗学流派
明代前期 哲学流变 诗学流派
2007/9/17
人类生活与哲学的联系是一个回避不了的事实。一方面,人们的生活环境总是以其潜移默化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哲学的品格;另一方面,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哲学,又明晰地指导着人们的行动。要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不能不了解它的哲学;在涉及对“时代精神”的描述时,从哲学开始考察无疑是合理而有效的方式。
哲学•礼学•诗学——谈《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
湖北大学文学院 《孔子诗论》 《性情论》 心性学说礼义
2007/9/13
上海博物馆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
诗学与哲学的共同向度——冯友兰诗学发微
冯友兰 诗学 哲学 理
2007/6/29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