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2.312 秒)
为了促进我国生物进化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将于2024年12月6-9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遗传学会进化遗传学分会协办、西华师范大学和江苏省动物学会承办。竭诚欢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参会。
2024年4月13日,由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和因美纳公司共同主办“2024年进化发育学术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0多位科技工作者、会员代表及师生参与了此次谈论坛。
人和大自然多种生物表现出来大量具有智能性质的 “自然智能”现象,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和对应的基因组学进化过程和选择机制,对认识智能的本质和发展未来智能科学与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3月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与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CAAI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委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共同承办,Quantitative Biology(QB)期刊编辑部协办的“自然智能演化的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同行,以中国樟科长久以来被认为仅存在单一物种的泛热带寄生植物——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inn.为研究对象,借助系统发育分析、形态性状统计分析和物种分布模拟等整合手段,探讨中国及邻近区域范围内无根藤是否存在隐存种。
环神经动物是节肢动物的近亲。现生类群包括铁线虫、蛔虫、鳃曳虫等。很多环神经动物有可外翻的吻部,因此又叫翻吻动物。科研人员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的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类似“五环”的结构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翻吻部位肌肉组织,这为环神经动物肌肉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2023年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
If we could rewind the tape of species evolution around the world and play it forward ove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to the present day, we would see biodiversity clustering around regions of tect...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在广泛采样及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基础上,杨祝良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Jean Evans I. Codjia等人员利用来自非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样品,基于200余物种4基因片段(nrLSU, rpb2, tef1-α, β-tubulin)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该属鞘托鹅膏组的系统发育,重建了祖先...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与来自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曲靖师范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单位学者合作,在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取得突破。团队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重庆生物群,一个全新的、大量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鱼类化石的生物群,堪称“有颌鱼类的黎明”。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特异埋藏化石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瑞士光源的科学家组成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Saccorhytus)进行深入研究,全新解读了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2022年8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隶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典型高原咸水湖泊—青海湖中,是维持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稳定的核心物种。青海湖裸鲤是鲤科鱼类中唯一一种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的自然群体,是研究高原鱼类适应进化的良好素材。青海湖裸鲤为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度较高,因此长期以来一直缺乏高质量的青海湖裸鲤基因组。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Frontiers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了关于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人类中耳包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鱼类的喷水孔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院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Frontiers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人类中耳包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重点研究领域。1. 干细胞和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面向生命科学前沿和国家在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依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平台和装置,并积极建议和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出引领性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围绕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重点解决生命发生、发育和修复的重大科学问题,研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开发干...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宏进化和微进化研究之间一直存在鸿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生态与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崭露头角。针对特定类群的多个代表性物种开展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结合计算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组学层面系统地揭示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使打破宏进化和微进化之间的壁垒成为可能。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何子文课题组在国际生态与进...
水生植物是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类群,在地球上现存的被子植物中约2%为水生类型。生命海洋起源说为公众熟知,但绝大多数水生植物类群却由陆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经过了约200次独立演化而来,在全球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有24个目、83个科含有水生植物类群。植物由陆生到水生的演化过程、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变化、适应水生环境的遗传学机制等问题一直是植物进化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