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2009相关记录177条 . 查询时间(0.578 秒)
以本溪地区4个站点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气温和降水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1958—2009年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2 a来,本溪地区年和春、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夏季虽有增温趋势,但是不显著。本溪地区春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弱增加趋势,而年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近52 a来本溪地区降水量呈下降...
2009年3月14—19日济南市发生严重CO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78例,中毒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在15日夜间至16日早晨,具有暴发性特征。对中毒事件发生期间的天气形势、气团性质和气象要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CO中毒事件发生在一次冷空气过后天气异常转暖的过程中;气团干暖、中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气温呈明显大幅持续升温,气压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等特征;弱风速时段与中毒人数的激增时段相吻合。分析影响此次事件...
针对辽宁2009年2月中旬旬初雨转暴雪过程和旬末大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0×10 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和动力条件及热力结构等方面入手,对这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在许多方面显著不同。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稳定的形势下,均受中纬度东移的中尺度低值系统影响,但雨转暴雪过程中高纬度为两脊一槽型,中纬度短槽与南支低槽结合携强冷空气东移,与低空急流...
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雪区水汽来源,亦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源,暴雪区还具...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θs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
2009年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表论文情况。
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 1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09年6月28—30日安徽南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存在而导致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的动力条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充足的水汽来源是暴雨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低空辐合产生切变诱发的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了大...
为了总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CMSR)暨IAP-City U 联合实验室一年来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探讨学术领域发展前沿方向,进一步提高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的学术创新水平。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以及IAP-City U 联合实验室成员,于2010年6月18日~1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CMSR学术年会暨IAP-City U 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参加会议人员包括中国...
2010年6月10-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2009年度总结与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项目各课题负责人、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延晓冬研究员,以及各课题的研究骨干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生命科学二处处长于振良、生命科学二处生态学项目主任刘颖慧出席了会议。
根据《关于加强排污申报与核定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97号)、《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排污申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9〕17号)以及《关于2009年度排污申报核定与排污费征收汇审考评工作的通知》(环监发〔2010〕14号)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定于2010年6月23日—25日召开2009年度排污申报核定与排污费征收汇审会。
近期,在重庆举行的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区域环境质量原理、方法与实践”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化所万国江研究员为该项成果第一完成人,该所陈敬安研究员、王仕禄研究员、黄荣贵高级工程师与陈业材研究员等一同获奖。
近期,在重庆举行的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区域环境质量原理、方法与实践”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成果在开拓环境界面科学、建立环境核素示踪体系、论证碳酸盐岩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地球化学敏感性、揭示深水湖泊二次污染机理及制定防治对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成果,为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
通过对甘肃、青海、陕西、宁夏 4省(区)2009年预测业务新旧评估办法的对比发现,无论是降水还是温度,年平均和最高值旧办法均比新办法系统性偏高 15%左右,而最低值旧办法多数情况比新办法系统性偏低。旧办法最高值达满分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温度预测,但新办法得满分的概率很小;但一旦报反旧办法得零分的概率很高,而新办法一般至少得 20分。与短期预报和预测业务旧评估办法相比,气候预测新评估办法更严格。
2010年3月20日,2009年度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重庆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成果“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第一完成人中科院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参加大会并上台领奖。
2009/2010年冬季全年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