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科技史”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3.466 秒)
郑州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由著名学者荆三林教授创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有关中国生产工具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科技史学科的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为郑州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生开设的中国生产工具史等科技史方面的课程曾以“老教授开出新课程”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3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科技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王星光作为荆教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于1986年毕业后在郑州大学开始...
“旧领土上的新主权”——电学史在中国的历史书写探微
电学史 中西知识体系 电气科学
2024/4/8
第二次西学东渐时,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电”概念传入中国对译为中文,首先传入的是“电气技术”,随后才有“电气科学”著作被译介为汉语。而囿于传统中西知识体系的隔膜,中国学者无法细分“科学”与“技术”之间差异,将所有关涉“电气”的知识一概以“电学”命名归集,由此便出现了新兴的“专门学”——“电学”。
晚清物理学知识本土化研究——以晚清西学汇编电学条目内容为中心
晚清 物理学 知识本土化 电学
2024/4/8
以往学界对晚清物理学史的研究主要考察近代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情况,本文试图阐明晚清物理学发展夹在传统学术和近代科学之间,实有其重要时代价值。通过对传统类书和晚清西学汇编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晚清科学发展迟缓原因在于传统经典诠释与西学新知产生碰撞时,首要表现为传统经典诠释尝试融合西学新知,融合不成才逐渐脱钩分离,其间蕴藏巨大的科学变革张力。
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全球史视野中的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
全球史 孙中山 大豆工业
2024/4/8
近年来,孙中山素食思想中蕴含的国家主义受到关注,其素食理念被纳入所谓“国家素食主义”思想脉络中考察与西方素食思潮、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图)
江汉平原 史前 治水文明
2023/12/5
本书运用无人机拍摄和史前聚落遗址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结合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探讨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提出该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模式。认为史前人类为了能够在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必须掌握当地气候、水源、环境等多项特征,审慎地选择合适的居住与耕种地域,合理整治、管理和调配水利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丰衣足食,产生复杂...
科技冷战与苏联核中心——以第1011研究所为例
冷战环境史 第1011研究所 科技冷战
2024/1/30
冷战时期,苏联先后建立的两座“核中心”是实施核计划,研制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其中,1954年建立的第1011研究所与此前的第11设计院一道,成为同美国展开核竞赛的科技双星。其在开展核研究、组织核试验与参与核部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核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原子科学家的摇篮”。考察冷战时期苏联核中心的发展历程,对研究苏联核科技水平、美苏军备竞赛及核试验视域下的冷战环境史均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考古学和科技史》(图)
《考古学和科技史》 夏鼐 王世民
2023/9/11
本书收录夏鼐科技史与考古学相关文章十六篇,含插图一百余幅,原由作者亲自编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增补。本书结合考古新资料以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的某些问题,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纺织学、冶金学等方面的历史。不仅利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并且引用许多文献,相互参证,阐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一些光辉的成就,同时也纠正了中国科技史上某些错误的说法,使我们关于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准...
“到月球去”:近代中国火箭探月知识的传播与演变
中国火箭 探月知识 火箭实验
2024/4/9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月亮逐渐从传统的神秘存在转换为天文学意义上的“月球”。在近代中国,对于月球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息过。自1920年代始,在华英文报刊开始对美国等国家研究火箭进行报道,现代的火箭旅月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报刊上关于乘坐火箭旅月的讨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火箭探月的过程、困难等都有了新的认知。近代中国人虽然只是探月知识的接受者、火箭实验的旁观者,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认同,对...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科学技术本质、特点、体系结构、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总观点、总看法,科技观已经成为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破“禁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核武观与美国大规模海外核部署
艾森豪威尔政府 核武观 美国 海外核部署
2024/4/10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制定了以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能力为基石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并开启了大规模海外核部署的过程。然而,新战略和部署过程都离不开艾森豪威尔政府核武器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对“公开政策”还是对核政策长期影响的讨论,都推动了政府内部认知朝着核武器“可用”和“可部署”的方向发展,并从实践上打破了决策者头脑中存在的“禁忌”,消除了公众舆论和盟国当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使在海外大规模部署核武器成为可...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日欧不断调整完善科技创新战略,加强重点领域研发,大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从九大方面,包括产业发展战略模式、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法律保障、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投入、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技术创新财税支持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等,对美日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了解美日欧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工程科技 人才
2012/9/27
我今天的题目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是谈谈学校应该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虽然我是以工程科技方面的人才为例子,但是实际上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实际上讲的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性大学该怎样培养人才。
从核酸的发现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历时80余年,人类最终确认了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解决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中极其关键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此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回顾此间发生的对揭示DNA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包括米歇尔发现核酸、列文提出"四核苷酸假说"、格里菲斯等人的转化实验、査伽夫提出碱基配对规律,以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人类发现DNA是遗...
内史、外史、人物史—— 科技史研究的三个维度
内史 外史 人物史 科技史
2010/3/25
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使“当代史”有很多科技的内容。科技史虽属历史学范畴,但其内容特殊,全然不同于艺术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一般而言,科技史研究有内史、外史、人物史三个维度。内史关注科技的发展,外史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人物史关注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