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相关记录11840条 . 查询时间(3.797 秒)
质形论是亚里士多德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成为中世纪最具统治力的哲学理论之一。然而,伴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这一理论逐渐被“打入冷宫”,甚至直到20世纪末,对于它的关注也以历史研究为主导,如哲学史或思想史。令人惊讶的是,质形论近年来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青睐。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选项,它在多个哲学领域,尤其是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中经历了复兴,甚至被认为是解决不少核心理论疑难的钥匙。批...
元伦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催生了许多相互冲突的理论流派。以往研究侧重于从论证角度理解和解决理论分歧,较少关注直觉在理论辩护中的作用。关于直觉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其一,人们更重视的是哪些核心直觉,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直觉,还是反映反道德虚无主义的直觉?其二,直觉在理论辩护中发挥何种功能,它为理论提供结论性辩护、初定辩护还是初步辩护?研究者在元伦理学早期普遍认为直觉提供的是结论性辩护...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提出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重塑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公共化程度,将会对社会生产关系带来深层次的革命性变革,呼唤着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到来。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遭遇的问题甚至也是康德式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理性在超验领域面临的辩证幻象问题;批判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知性在经验领域面临的自在之物问题。要化解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所遭遇的康德式疑难,...
礼乐文明的深层精神,植根于实践者对礼乐根基的信仰而作出的回应行动。对礼乐文明的深度解读,必须从“经验”视角揭示实践者在礼乐行动中的意义发生及其影响方式。天人关联是礼乐经验的精神基础,圣人“制礼作乐”来自对“天”之终极实在性的源初体验,“人道”的礼乐参与建基于“事天”的超越性追求。在礼乐的具体实践场景中,实践者身体、信念与氛围的交织,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显现的“感应”世界,使实践者获得与宇宙本源接应感...
摘要:道德生物增强是一项旨在通过生物医疗干预来增强人类道德的倡议,其主要倡导者认为道德增强可以通过以生物手段提高人们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来实现。尽管利他主义和道德都可以被认为具有进化来源,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功能,正是这个事实使得人类道德生活变得极为复杂,而道德的内容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此设想的道德增强倡议在经验层面和规范层面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不具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理论创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面向文艺工作实际,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开辟出一个新的时代;将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着对中华文明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愿望。《讲话》涉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等命题的提...
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是中西文化的社会关系比较的核心问题。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提出了“情感”与“工具”的“混合性”问题,与其后泽利泽关于“亲密关系的购买”研究的问题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黄光国在其模型中提及的“需求法则”相当程度上被后续研究忽略了。以家庭主义血缘和拟血缘为中心的“深度感情关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需求法则”的研究传统。三者的比较,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突出差异。个体主...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新理解中国文明中的“家”。这是因为,在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的现代转型,家国结构、人伦关系、家庭道德全面解体、重组。而经历百年之后,中国文明传统中的“家”最基本的要素,即以父子、夫妇为基础的家庭模式与以孝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在现代中国仍然是支配性的。当代学术研究“家”与“孝”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家哲学”;二是从传统经典出发,理解中国人伦关系、家庭关...
“家哲学”是近年来汉语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张祥龙批评西方文明的无家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提出以恢复儒“家”为救赎思路。海德格尔与奥托对于人之奇异的解释表明,哲学与信仰在其原本意义上的确无家。张祥龙视海德格尔为儒“家”复兴的重要对话者,其实,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在旨趣上与儒“家”思想相互迥异甚至矛盾。儒“家”的当代复兴总体上长于理论、伦理和情感的温暖化,短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分析,对“家”之差序结构、...
依据不同时期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特点,我们将百余年来欧美汉学家对中国美学的跨文化阐释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上半叶以欧洲汉学为主,重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是欧美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开创期。20世纪下半叶以北美汉学为主,开始出现研究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成果,可视为欧美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学者的加入极大促进了欧美汉学界学科意义上中国美学研...
9月1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与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方法、路径进行探讨。 推动不同哲学体系持续“对话”
20世纪中叶以降,伦理学界围绕美德伦理学相关议题涌现出一大批重要著作,产生了一系列激烈交锋,构成了一场真实的现代思想运动。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最初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律法化倾向、阐释美德概念的基本特征与意义,到诉诸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等古代伦理资源、论证美德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再到有意识地改造或扬弃古代理论、主动回应现代伦理生活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创制具有现代气质和特点的美德伦理学体系。因...
当下人工智能的思维采用贝叶斯方法论,因此重新提出了经验论的问题。先验论对休谟因果问题的解决并不成功,贝叶斯方法另外给出了对休谟问题的经验论解决。休谟问题的核心是不确定的“未来”,人工智能将抽象的未来简化为可操作的“预测下一个标识”,在没有借助先验方法的条件下,成功地以贝叶斯方法去保证预测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这迫使我们去反思人类思维本身,重新思考经验论与先验论的经典难题。可以期待,如果发展一种属于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没有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排除在历史进步观念之外。西方现代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负面后果,是人在与自然、共同体以及自我的三重疏离中失去了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在谱写新文明形态过程中确立了生态实践路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实践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构,以生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