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学史 >>> 中国社会学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社会学史相关记录66条 . 查询时间(3.416 秒)
吉林大学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是吉林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落实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于2012年5月成立的吉林大学非实体研究机构,挂靠文学院。
南开大学李治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明前期江南政策与社会发展脉络”(项目批准号为:12AZS006),最终成果为专著《元代浙西士人与社会研究》、专著《明代东南边海军事制度研究》及论文集《元明江南政治生态与社会发展》。课题组成员有:王晓欣、申万里、向珊、周鑫、王秀丽、牛传彪、展龙、曹循、肖立军、薛磊、武波。
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基础意义。“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密关联。儒家伦理、文武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乡土为本等中华传统对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多民族等历史条件同样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社会与政治基础。诸种历史要素以不同方式汇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两...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
赵俪生(1917—2007),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作为土地制度史领域的重要深耕者,赵俪生十分重视史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与改革开放的同步,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社会学家个人生命历程回顾当代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重建之后的这一代中国社会学人大多都有过下乡、做工或当兵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接触社会学之前就以某种非学科化的方式完成了从事经验研究的最初“启蒙”。对城乡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了解及由此生成的共情,加之以多元杂糅的方式完成的学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职业身份...
作为章太炎先生弟子的吴承仕先生,一方面深度研究传统礼学,特别是丧服学,成为民国学术界的礼学大家,另一方面又积极研习社会科学方法,接受了唯物史观。吴承仕先生的这双重身份,学术界多有重视,但在学术上,他两方面的学术成果之间是否有融合,却是鲜有人谈的问题。实际上,吴承仕先生是自觉地将社会科学方法纳入礼学研究,并由此深入礼学传统的一个典范。《三礼名物》是吴承仕先生计划已久的研究著作,且在大学中多次授课讲述...
19世纪末期以来,解释群众现象的心理学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影响了人们对群众的理解,中国亦不例外。《乌合之众》的“群众”观是其中的代表学说。借助知识社会学探讨《乌合之众》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可发现:近现代以来,《乌合之众》两度被引入中国。民国时期,勒庞的学说塑造和强化了知识界对于群众的犹疑和畏惧态度。由于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它还被用于群众动员和操控的培训。2000年之后,《乌合之众》多被用于解释群体...
近两年来,国史学界和中国社会史学界最突出的变化莫过于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与中共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民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大局相适应,社会史的研究逐步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向中国现当代史领域延伸,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国史、党史方面的学术期刊并逐步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对外关系史)平分秋色。中国当代社会史既是学科发展的产物,更是时代...
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资本理论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第一,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状态与社会资本范式有不谋而合之处。第二,社会资本提倡的对社区人的社会需求和作为社区生命共同体的重视有利于减轻中国学界被理性选择范式和新古典经济学毒化过深的危险,纠正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过分理性化倾向,在社区治理研究中恢复人本主义精神。探索社会资本在宁波和谐社区构建中的作用,对于进...
2012年9月22~25日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年会受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天津地理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来自台湾、意大利及中国大陆的200余位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103篇。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救亡图存,清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国人赴日留学。清末新政开始之后,山西籍留日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且逐渐形成了极其浓厚的民族意识。1905年山西人民收回矿权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日本,山西留日学生积极行动,从致电政府、向民众写公开信、创办报刊撰文抨击出卖矿权的无耻行径,直至李培仁以死抗争及之后的纪念活动,其影响逐渐扩大,最终于1908年取得胜利。清末山西留日学生参加收回矿权的斗争不但维护了国...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检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必须克服“碎片化”的倾向,并防止跌入“集权主义论”的误区,在知识与方法的转换上有所作为。在“何谓近世中国新上海”的命题下,催生了一系列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新问题。对潜藏于社会基层的大量灰色记忆材料的发掘和重读,或许是探寻1950年代上海社会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本文介绍讨论英文文献中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的研究, 关注其中活跃的研究主题和活动、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因果机制, 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对比。我们按照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组织本文的述评, 但我们强调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 特别将这些研究工作与组织学的分析概念和思路加以对比, 强调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述评一方面肯定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