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农村社会学相关记录664条 . 查询时间(0.578 秒)
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再社会化[1]过程。对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到市民的再社会化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是本文的宗旨。
通过对H村的实证调研,农村社会矛盾预防机制主要存在利益协调、利益表达与权益保障机制等三种类型。这些机制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也很显著。未来的建设方案可从建立社会矛盾预防机制的组织机构及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改进利益表达机制、强化利益保障机制与创设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
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人们在认识上已无多大分歧。因为从现实上看,在经济体制变革、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的多重冲击下,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如今已无法再维系下去了。从法理上讲,现代社会保障具有普遍性,它所保障的对象不是社会上的特定人群或少数人,而应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不分城乡、行业和部门,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与者和受...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
文章利用2010年“百村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农村已婚男性在婚姻缔结过程中遭遇“娶妻难”这一负面生活事件对其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施暴已成为有成婚困难经历的男性解决夫妻冲突的主要方式;成婚困难的经历显著增加其实施婚姻暴力的可能性;施暴类型随着成婚困难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有过成婚困难经历但程度不严重的男性,趋向于只实施冷暴力;而经历过严重成婚困难的男性实施冷暴力和实施肢体暴力的可能性均更高。
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粮食消费成因分析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了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获取能力、粮食供给水平、消费心理、粮食消费惯性等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粮食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而言,粮食生产能力对其粮食消费产生积极影响;粮食获取能力提高有助于其粮食消费实现由“量”安全 到“质”提高的转变;粮食供给水平提高对其粮食消费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粮...
文章以劳动者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为微观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贴等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劳动节约型技术所推动的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有效流向城市地区的前提基础;随着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城乡产业之间...
2012年9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研究员,应邀到湖南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三农’发展的新变化及值得关注的问题”的学术报告。方向新副巡视员主持报告会,全院四十余名科研人员听取了学术报告。
文章利用中国5个省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2004~2008年的劳动供给情况。结果发现,农户家庭随时间变化减少了农业生产与本村非农就业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外出打工时间。其中,黑龙江和山东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小,依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三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大,且大部分时间用于外出非农就业。文章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利用局部均衡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雇工...
本文基于对辽宁西部某地一个刘姓家族口述史的田野调查认为,与中国南方汉族传统聚居区的情况不同,东北农村汉族社会的“字辈”习俗的典型性较差,随时间产生的弱化甚至消亡趋向较为明显;其原因可能在于家族人际关系、文化教育、心理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体现在缺少固化规范该习俗的文字材料等四个方面。但从总体上而言,习俗的传承仍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目前,由于缺乏一致认可的"失地农民"内涵界定,导致失地农民数量的估算较为混乱。文章提出,应从时间、身份、土地面积、土地用途或权属4个维度把握失地农民内涵,并在此4个维度下分耕地、农用地、集体土地3种口径对广东省截至2008年的失地农民数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数量被低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失地农民问题远比预计的严重,政府应及时提供妥善安置失地...
在模型演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率受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及非农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估测了1990~2030年上述各指标的变动及贡献。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将从2005~2010年的2 023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 142万人,转出量与退出量分别从4 220万人和3 843万人下降到2 704万人和2 949万人,非农就业新增...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大民主”向“制度民主”演进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律在完成重大修订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参与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但基层民主建设毕竟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我国村民自治之路仍存在村民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问题,需要在主体定位、宏观政策、民主程序...
农民工创业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沿海地区的实证调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