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农村社会学相关记录664条 . 查询时间(0.343 秒)
本文从“行动—结构”和“主体—建构”视角出发,探究结构性排斥和主体能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本文认为:第一,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呈“阶梯推进”态势。第二,对农村转移人口身份认同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其“面向”呈某种离散性:有些要素有激励作用,如户口改革政策、村改居政策、征地政策等;有些要素则起阻碍作用,如城市住房保障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有些要素似乎被漠视了,如基础教育...
土地制度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分散细碎的地权,其实现路径是农民动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基于土地利益整合的农民动员”。从现行土地制度的绩效来看,过于强调个体地权的土地制度,会导至弱化了村集体的动员能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度障碍。而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创新性的土地制度改革,能提高村集体的农民动员能力,实现村庄范围的土地利益整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当前的农村土地...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如何将农民组织起来?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供学界和政策部门讨论的方案。其关键是,充分利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借助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别赋权,让农地回归生产资料这一本质,重建新型集体经济,再造村社集体。只有建立了村庄内村民之间基于利益分配的利益关联机制,村民才会真正介入到村庄事务中,农民也才可能组织起来。
基于对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工业区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导致留守儿童性别劳动分化,即留守女孩必须承担一系列再生产劳动,留守男孩则很少参与劳动并将闲暇用于玩游戏。现行劳动体制一方面向留守家庭转嫁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农民工家庭的性别权力,将再生产劳动性别化为女性劳动;为应对家庭再生产劳动困境,留守老人和打工家长基于该性别权力模式,促成了留守儿童的性别劳动分化。留守提前形塑了性别化的劳动习...
关于集体制时期中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欠缺,近几十年来,无论在官方媒体的宣传还是中西方学界的解读中,皆已被广泛接受,视为当然。人们还把集体制农业的这些问题,归咎于劳动报酬中的平均主义政策和劳动监督管理上的各种困难。本文利用来自全国16个省的131份乡村史访谈,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放到集体化时期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重新加以考察,强调不同的正式制度(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收入分配制度...
在家庭养老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首要养老方式的情况下,探讨怎样的子女状况最令老年人满意,将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政策的制定。与此同时,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对最为传统和最为保守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生育观的揭示,能为全面认识中国当前农村生育观提供有价值的参照。鉴于此,我们对海南五指山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的黎族农村老年人展开了实地调查,研究了子女数量、性别和质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间的关...
文章运用2007~2014年贫困人口统计数据,基于低保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重点考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微观效应。结果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显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替代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农村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全替代,对贫困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农村低保金显著缩小了贫困群体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的...
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工作与生活调查”数据,对1766位新生代农民工和702位传统农民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公平感普遍低于本地或外地城市工人,尽管两代农民工的公平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影响因素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同。总体上看,结构变量(教育和收入)对两代农民工公平感的解释力不及局部比较变量(主观地位)的解释力;相对而言,教育水平、主观地位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平感的影响更为明显;而收入水平对传统农民工...
文章利用1995、2002、2007~2009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镇住户数据,实证分析了过去20年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收入流动性水平整体上表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7~2009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下降的趋势不变。1993~2013年,城镇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变化主要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而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一直持...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因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可能发生变化。经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虽呈多元发展趋势,但主要仍然倾向于子女养老和居家养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影响其养老意识,即务工人员、农业劳动者以及家庭情况较差的农村居民更可能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农村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影响其对养老责任主体的选择,即学历越低、收入越低的...
文章将农村劳动力留守、进城与回流的差异选择纳入人口流动的全过程框架,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与对应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劳动力自身经济特征对差异化流动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相对较低者更愿意留守农村,人力资本相对较高者则倾向于进城,但部分“夹心层”进城后难以稳定立足而选择回流。家庭经济条件好可以增强农村劳动力主动进城意愿,并对其留在城市有支持作用;未成年子女抚养压力...
面对全国性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行动,总结农村扶贫开发的经验,反思其教训,建立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贫困模式是必要的。这一模式要求,反贫困的制度(政策)安排和实施政策的行动是整合的,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是整合的,扶贫制度(政策)与反贫困的可行能力也是整合的。按照这种模式,反贫困是参与各方协调的整体行动。社会工作在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贫困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章利用江西九江和湖北襄阳两地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征地前后农户的收入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被征收后,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低收入组农户收入呈现向上流动的趋势,而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农户收入向下流动趋势明显。外出务工的增加和非农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农户收入向上流动;受教育水平提高促进了高收入组农户收入的向上流动,而财产性收入比重下降对高收...
不管是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社会力量进行的各种乡村建设,都面临着一个共同困境: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由于缺乏内生力量,一切外部援助都无法内化为其自身的勃勃生机。面对这个困境,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是乡村内部精英对乡村建设的主动担当,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就其实践而...
面对乡村日益加剧的"空心化"和乡村生态的破坏、伦理道德的溃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研究乡贤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意义。当代乡村叙事敏锐地把握了乡村变革中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描写了乡贤形象的变迁过程,塑造了当代新型乡贤形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