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颗粒学”相关记录94条 . 查询时间(1.937 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红外 纳米 颗粒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88101)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张凡团队在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高亮度过渡金属敏化的镧系近红外发光纳米颗粒(High-brightness transition metal-sensitized lanthanide near-infrared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为题,于2024年9月13日发表在《自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贾龙等-STOTEN: 硫酸铵与二次有机气溶胶间的交叉化学反应(图)
贾龙 有机气溶胶 化学反应 颗粒
2024/10/15
以硫酸铵等无机盐为代表的二次无机气溶胶(SIA)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组成。由于SOA的成分极其复杂,因而过去的研究往往集中于SOA的生成和演化,很少关注SIA与SOA之间的相互作用。硫酸铵与SOA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气溶胶的毒性和光学特性,因此,忽略SIA与SOA之间的交叉反应,会限制我们对PM2.5理化特性的全面了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非晶金属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金属材料 颗粒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92601、52192602、52071222、61888102、11790291、22172003、52001219、52301214和52130108)等资助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研究员、汪卫华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柯海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周继寒研究员等在非晶金属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突破单质金属的非晶化极限(Br...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库姆塔格沙漠三垄沙地区砾波纹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环境 资源 颗粒
2024/9/16
风成波纹在风沙地貌中十分常见,根据波纹的尺度和颗粒大小,可分为沙波纹与砾波纹。然而,目前关于砾波纹的研究并未在形态、粒度以及风况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金属颗粒诱导分子自旋三线态产生的新机制(图)
金属 颗粒 分子
2024/9/13
2024年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 (1121组) 吴凯丰研究员与郑州大学陈宗威博士等合作,揭示了一种分子自旋三线态产生的新机制。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颗粒与有机分子构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金属-分子界面超快电荷分离,结合金属纳米颗粒中超快的电子自旋翻转,高效率地产生了分子自旋三线态,该工作对分子三线态光化学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学者联合揭示蛋白酶体调控应激颗粒稳态抵御植物高温胁迫的新机制(图)
蛋白 酶体 颗粒 高温
2024/10/26
2024年8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谢周丽副教授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王伟研究员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oteasome resides in and dismantles plant heat stress granules constitutive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蛋白酶体在应激颗粒(Stress...
硫酸盐(SO42-)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关键二次组分,其时空分布特征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中的精准再现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报道指出SO42-占PM2.5总质量的 10~30%,且具有明显负辐射强迫,对PM2.5重污染形成乃至全球气候有直接影响作用;硫酸盐污染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模拟的不确定性,将对区域空气质量模式PM2.5浓度模拟及其辐射强迫模拟产生较大的误差,进而对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控策略制定乃至...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金属所金属中纳米孔弥散强化研究取得进展(图)
金属 纳米 颗粒
2024/8/16
发展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是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关键领域的共同迫切需求。当前材料轻量化一般通过添加更轻的合金元素(如轻质钢中的铝、铝合金中的锂)来实现。与之相比,引入孔洞是更为直观有效,且更具普适性的材料减重途径。但一般情况下,少量孔洞的存在即可导致材料的强度、塑韧性、疲劳性能等力学性能急剧降低。因此,在铸造、粉末冶金、3D打印等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孔洞一般被视为严重材料缺陷而需严格控制并极力消...
2024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和李国红研究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linker histone H5–nucleosome binding and chromatin fiber comp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获得了由连接组蛋白H5折叠十二个核小体形成的染色质颗粒3.6埃(Å)...
地球环境研究所揭示液态水影响下冬季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粒径分布特征(图)
有机气溶胶 颗粒 大气
2024/8/14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在颗粒物大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形成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颗粒物混合状态、吸湿性和酸性等特性对SOA生成影响显著,二气溶胶化学组成的粒径分布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来阐明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例如新粒子的形成和生长,或光化学和水相反应。因此,分析气溶胶化学组成及来源的粒径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种基于预测结构的单颗粒衍射成像重构算法(图)
预测结构 颗粒 衍射成像
2024/7/22
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在世界各地兴起,冷冻电镜是个当仁不让的先锋,而自由电子激光衍射分析则是责无旁贷的主力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作为第四代光源的代表,具有超短脉冲、超高亮度等特点,能够适用于常温常压下生物大分子颗粒动态过程的研究,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探究生命的奥秘。然而,由于单颗粒衍射数据存在信噪比低、衍射图数量少、低分辨率数据缺失等问题,数据处理和结构解析仍存在严峻的挑...
汞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其可以通过大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输。当大气中的汞与颗粒物结合时,会形成颗粒结合态汞(PBM)。PBM能够跨区域传输和快速沉降,从而对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的汞排放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对中国PBM的时空分布、长期趋势和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烟气老化及室内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污染 纳米 颗粒
2024/6/22
2024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在烟气老化及室内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烟气气溶胶气相及颗粒相臭氧化形成超细纳米颗粒物》为题发表于Elsevier集团出版的环境类TOP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
2024年5月22日,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戴连攀研究员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论文,题为Mosaic RBD nanoparticle elicits immunodominant antibody responses across sarbecoviruses。该研究发现马赛克纳米颗粒能诱导产生针对不同沙贝冠状病毒谱系保守表位的免疫优势抗体,揭示疫苗诱导广谱抗体应答的免疫学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碳质颗粒物形成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碳质颗粒物 形成机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