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因工程”相关记录1740条 . 查询时间(2.172 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揭示大豆关键基因CS1调控大豆抗倒性的分子机制(图)
基因 分子机制 植物
2024/11/23
2024年11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大豆中鉴定到一个调控大豆抗倒伏的关键基因 CS1 ,阐明了该基因通过调节生长素的定向运输调控大豆抗倒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让番茄变甜的基因找到了(图)
番茄 变甜 基因 自然
2024/11/20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发布粗叶榕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
植物 染色体 基因
2024/11/25
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又称五指毛桃,为桑科榕属的药食同源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根部为浅黄色,有香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多糖等,这些成分在植物的抗病能力、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药用价值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对粗叶榕的基因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特定药用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方面。尽管已有部分关于粗叶榕基因组的初步研究报告,但这...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所发表藏羚首个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图)
染色体 基因 遗传
2024/11/14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是世居青藏高原的典型反刍动物,平均分布海拔3,250-5,500 m,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藏羚属(Pantholops),是藏羚属唯一物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猖獗的非法盗猎使藏羚的种群数量下降了约90%,2000年被IUCN红色濒危物种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经过30多年的保护,藏羚的种群数量恢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环境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图)
基因 环境 分子机制
2024/11/2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深海灰蝾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探索驱动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热液喷口的分子机制,成果2024年11月10日在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揭示水稻实心叶脉基因突变影响稻田甲烷排放机制(图)
基因 气体 碳水化合物
2024/11/11
2024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离子束研究中心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在水稻实心叶脉突变基因SM1的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Plant Science上。
已知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2调控人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敏感性,但其中的机制并不清楚。近来hNAT2被发现能够乙酰化内源性的天然多胺,包括腐胺和亚精胺。亚精胺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抗炎、抗衰老的保健作用,可以预防各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包括保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以及延长寿命,但对其中分子机制也一直不清楚。202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袁钧...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研发出基因编辑动物新发突变数据库(图)
基因编辑 动物 数据
2024/11/9
基因编辑动物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实际应用潜力。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动物的数量快速增长。学界越来越关注基因编辑系统对生物基因组的影响以及基因编辑动物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变问题。目前,关于基因编辑动物数据的整理、汇总及标准化分析相对缺乏,限制了研究人员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等开发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空间转录组精细分辨率细胞注释算法(图)
基因 模型 空间 细胞
2024/11/7
细胞在组织和器官内的空间位置与其功能相关。新兴的空间转录组技术能够在组织中原位捕获转录信息,为解析基因表达谱从而解码细胞空间分布、破译组织的空间结构、探讨复杂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条件。
基因编辑动物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近2024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编辑动物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获得了急速的增长。基因编辑系统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的影响,以及基因编辑动物中可能出现的脱靶新发突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对基因编辑动物数据的整理、汇总以及标准化分析,限制了研究人员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数...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合作研发基因编辑动物新发突变数据库VDGE(图)
基因 编辑 数据
2024/11/7
基因编辑动物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动物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急速增长。科学界越来越关注基因编辑系统对生物基因组的影响及基因编辑动物中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变问题。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对基因编辑动物数据的整理、汇总以及标准化分析,限制了研究人员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现野生稻平衡水稻粒长与耐盐的基因(图)
野生 基因 理论
2024/11/23
2024年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定位了平衡野生稻粒长和耐盐的基因 GL12 ,揭示了该基因调控普通野生稻籽粒长度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以及未来培育耐盐碱水稻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4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跃祥团队、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吴逵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曹晖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of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供了胃肠间质瘤基因组和转录组全景图,提出...
寒害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通过挖掘信号途径核心基因模块,利用分子设计技术培育寒害韧性的品种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第二信使是介导信号途径的核心上游组分,直接响应低温感受器信号。已有研究发现,低温感受器大多触发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途径,其它分子作为第二信使信号途径罕有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