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工程”相关记录5690条 . 查询时间(1.853 秒)
荆门石化生产首批定制化负极焦
荆门石化 负极 新能源
2025/5/19
近日,荆门石化完成首批1800吨定制化负极焦生产,产品已顺利分装储运,标志着该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获突破
电池 中国石化 钙钛矿
2025/5/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等成功制备出1立方厘米认证效率为23.8%的柔性钙钛矿/铜铟镓硒(CIGS)叠层太阳电池,该电池在连续工作320小时后,仍能保持90%以上初始性能。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能源》。
五部门发文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
储能 安全管理 中国石化
2025/5/14
2025年5月7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切实落实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全链条安全管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水平 电池 安全管理
2025/5/14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高活性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图)
活性 原子 催化剂 电池
2025/5/21
2025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二次电池研究组(DNL0306组)陈剑研究员团队和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团队合作,在锂硫电池硫正极单原子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成了一种新型P配位单原子Fe催化剂,提升了锂硫电池性能。
催化剂北京奥达与北化院联合课题获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中国石化 中华环保联合会 科技进步奖
2025/5/13
近日,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携手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研究的课题——聚烯烃催化剂废酸渣减量化技术开发,获2024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聚乳酸微塑料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研究获进展(图)
塑料 循环 颗粒
2025/5/8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团队在聚乳酸微塑料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微塑料污染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目前,聚乳酸(PLA)已在食品包装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PLA的脆性特质使其更易生成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能够入侵机体肠道系统,并在菌群-宿主界面触发未知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其最终命运。因此,解析PLA微塑料(PLA-...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甲烷及衍生物催化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9组)焦峰研究员团队、碳基能源催化转化研究组(522组)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催化剂理性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和反应相图分析,揭示了氧化物-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转化合成气的催化机...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傅强研究员和慕仁涛研究员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铬酸锌(ZnCr2O4)尖晶石表面限域的单分散氧化锌(ZnOx)盖层可以解耦二氧化碳(CO2)与氢气(H2)的竞争活化过程,有效解决氧化物表面CO2强吸附毒化H2活化的难题,实现了高效催化加氢反应。

中国科学院催化剂烧结机制研究取得进展(图)
催化剂 纳米 颗粒
2025/5/8
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的烧结是材料与催化科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化工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诱因。传统理论认为,这一烧结行为主要通过基底传质介导的两种经典机制进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R)或颗粒迁移融合(PMC)。尽管借助环境透射电镜等原位表征技术,科研人员已在低压条件(≤1 bar)下验证了上述烧结机制,但在工业催化普遍存在的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中,其动态演化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深入探究苛刻工况下催化剂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在双环硫肽的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肽 生物合成 活性来
2025/5/8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课题组在J. Am. Chem. Soc.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Biosynthetic Logic of Nosiheptide Based on Reconstitution of Its Bicyclic Thiopeptide Scaffold”的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21/jac...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在电解水析氢催化剂方向取得进展(图)
能源 电解 催化剂
2025/5/8
开发高效水电解析氢催化剂是突破制氢成本瓶颈、加速氢能经济规模化落地的核心路径。异质界面工程可通过电荷重排优化中间体吸附能提升析氢(HER)性能,但三相体系中组分协同机制与“组分界面-性能”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且异质结微观结构的电荷转移与物质传递协同优化策略亟待突破。

南京大学谢劲课题组:双核金属催化中的1,2-还原消除新基元反应(图)
双核 金属催化 1,2-还原消除 新基元反应
2025/5/21

中国科学院异常相分离驱动膜细胞器重塑和肿瘤发生新机制被揭示(图)
分离 细胞 肿瘤
2025/5/8
内膜系统的动态重塑是细胞维持区室化功能及稳态调控的核心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富含内在无序区的蛋白质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通常被称为“无膜细胞器”。但是,“无膜细胞器”概念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性地暗示了液-液相分离过程与膜结构的相互排斥,进而忽视了液-液相分离对细胞内膜系统重塑的潜在调控作用。尽管体外实验表明富含内在无序区的蛋白质可通过液-液相分离驱动人工囊泡膜曲率形成,但液-液相分离...

中国科学院研究构建创新双功能隔膜体系(图)
膜 金属 电池
2025/5/8
钠金属电池(SMBs)凭借丰富的资源储量、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及高达1165mAhg⁻¹的理论比容量,被学界广泛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技术。隔膜作为关键界面结构,承担引导钠离子通量、维持电解液分布均匀以及抑制枝晶穿透的功能,其性能优劣对电池整体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而传统的玻璃纤维(GF)隔膜孔径无序、电解液浸润性差,因此易导致钠金属沉积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