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741条 . 查询时间(3.72 秒)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和感受的理解和共鸣,包括情感共情(感受和体验他人情绪)、认知共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和状态)、动机共情(关心、同情他人和提供帮助的愿望)以及行为共情(表现出更好的态度、更少的偏见和帮助行为)。作为一种利他的心理活动,共情已被证明与亲社会行为紧密相关。由于共情和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量研究着力于使用不同训练方法提升共情能力,但不同研究的训练效果却大相径庭。尽管已有研...
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是北温带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众多高山植物类群的多样性分布中心,马先蒿属植物是重要的代表性类群之一。马先蒿属全世界约有600-700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超过270种,并在地理范围、海拔分布以及花形态特征上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图1)。在青藏高原隆升、横断山河谷演变、亚洲季风气候等影响下,马先蒿属植物物种在这一区域内的多样化何时发生、如何积累、以及多样的花...
植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和适应得以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植物如何调控生长发育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尚不清楚。独脚金内酯是2024年来发现的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即分蘖数目这种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作用。
冰川是重要的固态水库,在区域水文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降水稀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天山作为全球干旱区中最大的山脉之一,冰川融水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的持续消融增加了冰前湖的不稳定性,给下游地区安全带来挑战。因此,研究天山冰川和冰前湖的长期变化对认识冰川与冰前湖演化过程、理解其相互作用机制和评估冰前湖溃决风...
在近期出版的《细胞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中,20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大幅拓展并深化人类基因组研究,尽快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HGP2)项目。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变了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人类演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旧石器遗址用火遗迹是早期古人类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蚂蚁(蚁科)因其高度特化的社会性成为地球上最普遍且生态上具有统治力的节肢动物。构建可靠的蚂蚁进化树对于揭示其特征演化、物种多样化及生物地理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二十年来,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和保存精美的白垩纪蚂蚁化石,极大地推动了蚂蚁演化历史的研究。然而,利用组学数据构建蚂蚁系统发育关系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分子数据集之间表现出演化关系不一致的情况,使得蚂蚁的骨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悬而未决。
2024年9月1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法学院副院长王伟臣老师申报的“法律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入选一般项目名单。这是我院今年成功申报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
拉帕努伊岛(也被称为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孤独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其考古记录吸引了许多人的想象力,其中包括被称为“摩艾”的标志性巨石雕像。对拉帕努伊岛的广泛研究产生了两个突出的争论。首先,拉帕努伊人的历史被描述为一个资源过度开发的警告故事,最终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崩溃——“生态自杀”理论。其次,在与欧洲人接触之前,跨太平洋航行到美洲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争议。
2024年9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昆、要乐,联合波兰华沙大学教授Mikołaj Zapalski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David J. Bottjer在地学SCI学术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共同组织的专辑《Paleoecology and evol...
一项研究显示,复活节岛(又称拉帕努伊岛)的古代人口衰退不太可能是由一次人口崩溃事件导致的,从而推翻了充满争议的“生态自杀”理论。新的研究结果为搞清复活节岛人口史提供了新的窗口。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5012、U1905210、82201563)等资助下,福建医科大学陈万金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研究员与临港实验室程学文副研究员在脑钙化症治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反义寡核苷酸提高SLC20A2表达并抑制人源化小鼠脑钙化(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enhance SLC20A2 expre...
2024年8月1日,国际地学类专业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汕头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中更新世古人类技术特点与适应行为。
与人类相似,动物的行为表现(如探索、冒险、社群交往)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场景常常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这种差异又称为动物“个性”(animal personality)。个性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且在物种形成、疾病流行与传播、种群入侵等生态和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阐明动物个性的演化和维持机制是当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浙江自然博物馆的郑文杰与合作者描述了一个距今约1亿年至6600万年前晚白垩世时代的中等体型的深吻暴龙新物种,代表了暴龙科在亚洲最南部的身影,为暴龙科在晚白垩世的多样性和演化提供了见解。相关研究7月25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