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测量学 >>> 射电天体测量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射电天体测量学相关记录31条 . 查询时间(2.151 秒)
2023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余文飞课题组领衔的国际团队,在至今发现的第二例与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成协的持续射电源(Persistent Radio Source,PRS)的高灵敏度射电干涉阵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通过分析美国甚大阵(Very Large Array,VLA)在2020年和2021年的机遇性观测,在前期精确定位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23年8月18日,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
射电望远镜采集脉冲星数据时,人类通信技术(卫星、移动基站或导航雷达)引起的射电频率干扰(RFI)对于多通道脉冲星时频信号的形状有较大破坏性,常规的消干扰方法使得信号在后续天文研究中灵敏度降低,影响分析精度。
2023年6月27日,紫金山天文台范一中、金志平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团队提出了雨燕(Swift)卫星紫外光学望远镜(Swift/UVOT)在中等饱和情况下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伽马暴GRB 220101A的分析研究中,证认出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到的最剧烈光学紫外耀发。该研究成果在2023年6月26日以An optical–ultraviolet flare with absolute AB mag-...
脉冲星在传播过程中,其信号受到星际介质的影响,脉冲轮廓会发生展宽和变形,高频信号会比低频信号先到达地球,这种现象被称为色散。目前脉冲星数据处理所采用的消色散技术主要分为两种:非相干消色散和相干消色散。非相干消色散存在一个弊端,无法完全消除色散效应,对于精度脉冲测时观测,需要利用相干消色散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满足精度要求。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通过位于印度的升级后巨米波射电望远镜(upgraded 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uGMRT)的观测发现在极亮红外星系IRAS 10565+2448中存在着中性氢外流。结合以往观测到的分子和离子外流得到IRAS 10565+2448中的质量外流率至少是140太阳质量每年。该研究认为,仅是恒星应该不足以驱动这样强劲的外流,该星系...
近日,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的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SRT)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射电图像序列的脉冲星探测实验,从连续射电图像中成功识别出脉冲星闪烁。
2023年3月30日,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的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SRT)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射电图像序列的脉冲星探测实验,从连续射电图像中成功识别出脉冲星闪烁。DSRT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太阳射电监测“综合孔径相机”,工作在150-450MHz频段。系统采用独特的圆环阵列构型和原创的单通道多环绝对相位定标技术,可以高质量监视太阳的爆发活动,实现连续成像成谱观测,为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自主数据。...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3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布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是继2019年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证认一颗宁静态恒星级黑洞之后,该团队借助LAMOST巡...
2022年6月2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洛南40米射电望远镜成功获得VLBI长基线条纹,表明该射电望远镜初步具备了开展VLBI观测的能力,为后续参加国内VLBI观测任务、开展脉冲星等天体的高精度位置测量以及参与深空探测任务等奠定了基础。
2022年5月1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公布了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这一成果给出了该天体就是黑洞的实证,为理解这种被认为居于大多数星系中心的“巨兽”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该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
2019年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首次成功地对巨椭圆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M 87*)进行了直接成像观测,照片显示了一个闪亮的甜甜圈状结构,引发了对黑洞物理、引力物理以及新物理的研究热潮。两年后,EHT合作组发布了新的观测结果,测量了黑洞辐射的偏振性质,直接揭示出M 87*外围的磁场分布,在甜甜圈上增加了一个裱花的图样。
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至今已近两周年。两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按照“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在全力组织做好FAST高质量开放运行的同时,第一时间成立了FAST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统筹规划科学方向、遴选重大项目、制定数据开放政策、分配观测时间等。为充分发挥FAST科学效能,促进重大...
日前,中国天文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揭晓(http://www.nao.cas.cn/twsdjz/)。 其中包含我校天文系教师林琳主要参与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眼确定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并在基础研究类五项获选成果中专家票选排名第一。这项成果主要包含两个具体的工作。
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空间探索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式拉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此次探测将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任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