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量子化学”相关记录64条 . 查询时间(3.39 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实现亿级原子生物分子拉曼光谱量子力学模拟(图)
原子生物 分子 拉曼光谱 量子力学
2025/1/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202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商红慧教授、杨金龙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刘颖高级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何晓教授等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突破量子力学物性模拟极限:亿原子级生物系统的拉曼光谱计算(Pushing the Limit of Quantum Mechanical Simulation to the Raman S...

2024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0组)金盛烨研究员、田文明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电荷动力学检测新方法以及效率影响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团队自主设计搭建了电致瞬态吸收光谱(E-TA)系统,实现了对运行状态下QLED中电子浓度、电场强度、电子泄露程度的动力学探测,获得了影响器件效率的关键因素。

中国科大基于固态量子存储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图)
量子 计算 网络
2024/1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Deutsch-Jozsa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2024年10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人工拓扑量子磁体的原子级精准构筑(图)
人工拓扑 量子磁体 原子
2024/9/16
拓扑物态具有受保护的拓扑边界模式,对局域扰动展现出鲁棒性,在未来的无耗散电子器件和量子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是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课题之一。人工量子系统凭借其结构的可定制性和参数的可调性,已成为研究拓扑物态的重要实验平台。然而,迄今为止,基于人工量子系统的拓扑物态研究主要集中在无相互作用的系统,而对具有相互作用的多体拓扑物态的量子模拟仍然面临很大挑战。这一领域的突破将进一步推...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编码容错的分布式量子化学计算中取得进展(图)
量子化学 计算 蛋白
2024/12/7
随着大尺度模拟、机器学习等前沿应用的兴起,分布式计算越发成为重要的计算研究手段。中心高性能计算部和温州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将编码计算应用到分片量子化学领域:通过借鉴梯度编码方案,一方面解决分布式计算中的掉队节点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分布式计算的自动纠错能力,减少计算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以期实现自动化的容错量子化学计算。此外,团队也提出了编码复用、类QM/MM(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分层的计算思路,能够简单有...

在现代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层”是一个重要的物理调控自由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近20年来热门的石墨烯等范德华材料,层与电荷、自旋、能谷等自由度形成丰富的耦合和相互关联,使得材料具有层数相关的能带结构和拓扑物性。另一个典型代表是传统半导体的双层二维电子气体,层间耦合可以调控出奇异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和激子超流等新颖物相。尽管层的作用至关重要,系统性研究和量化层间耦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鲜有探索。
2024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方亚泉团队和北京大学周辰团队合作,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希格斯物理的模拟分析中,尝试基于国产的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支持向量机(QSVM)的ML算法,分析希格斯粒子衰变到双光子过程,达到了与传统SVM类似的敏感度;并且,基于国产量子计算机硬件的结果与国际上同类量子计算机的结果也是可比的。研究结果作为首篇利用国产量子计算机硬件实施高能物理QML物理分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主族元素化学领域取得进展(图)
元素化学 反应 量子化学
2024/8/2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350004、22271132、22301122)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刘柳课题组在主族元素化学领域取得进展,报道了首例σ0π2电子态卡宾的合成、成键模式和反应性质。研究成果以“一例稳定的铑配位σ0π2电子态卡宾(A stable rhodium-coordinated carbene with a σ0π2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美国科研团队首次观察到“量子超化学”现象
量子 粒子 原子
2024/9/7
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在实验室观测到“量子超化学”现象,即同一量子态的粒子集体发生加速反应的现象。科研团队冷却铯原子到接近绝对零度,并将它们诱导到相同量子态,随后观察原子发生反应形成铯分子,最终观测到了处于同一量子态的粒子集体发生加速反应的“量子超化学”现象。未来,该研究有望开辟“量子增强”化学反应这一新领域,促进量子化学、量子计算等发展。该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

中国科大首次制备高相空间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图)
高相空间密度 超冷三原子 超冷量子化学
2022/1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赵博等,利用相干合成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高相空间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科研人员在基态双原子分子和原子Feshbach共振附近利用磁缔合技术从简并的钠钾分子-钾原子混合气中制备了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向基于超冷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学和量子模拟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12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二维材料固态自旋色心研究取得进展(图)
二维材料 固态自旋色心研究 低维量子器
2022/1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二维范德瓦尔斯材料固态自旋色心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研究组与匈牙利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教授AdamGali等合作,实验研究并理论解释了六方氮化硼(hexagonalboronnitride,hBN)中带负电硼空位(VB-)色心受磁场调制的自旋相干动力学行为,揭示了hBN中VB-色心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之间的相干耦合和弛豫机制,这对发展基于二...

中国科大实现新型自旋量子放大技术(图)
自旋量子放大 微观磁共振
2022/11/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在自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提出和验证了Floquet自旋量子放大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以往只在单个频率处量子放大的局限性,实现了多频段极弱磁场信号的量子放大,灵敏度达到了飞特斯拉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9日以“Floquet Spin Amplific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著名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


2022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齐卫宏教授通过高通量计算和实验揭示了二维材料层间结合能与结合力的关系,提出只有层间结合力才能作为二维材料剥离难易程度的判据(而不是结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