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 相对论与引力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相对论与引力场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2.646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将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2024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脉冲星领域专家及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FAST正式开放运行四年来,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其中脉冲星领域中发现最短轨道脉冲星双星、捕捉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初步证据等突破性进展,为FAST从追...
2024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的高宇副研究员、徐伟研究员、张华桥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利用高精度穆斯堡尔共振效应来实现引力波的探测。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通报》(2024年第69卷第18期)上。“我们意识到局部引力场是能量校准的极佳工具,尤其在研究引力频移时具有特殊的优势,”高宇和张华桥解释道。该理念源于利用核技术探测引力波对光子能量位移的讨论。
2024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范一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引力波探测器阵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观测数据来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问题,揭示了恒星塌缩形成和重复并合形成的两类黑洞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以“Resolving the stellar-collapse and hierarchical-merger origins of the coalescing bl...
2024年4月16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团队在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北京时间2024年3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杜灵杰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论文“Evidence for chiral gravito...
脉冲星测时阵是选取一批在天空中呈现一定角度分布的毫秒脉冲星组成阵列,并进行长时间测时监测的射电观测方法,可用于探测纳赫兹引力波。脉冲星测时阵对于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依赖于毫秒脉冲星的高精度测时,因此对测时噪声的研究非常重要。测时噪声的起源非常复杂,与脉冲星自身的不稳定性、信号在星际介质中传播过程和观测设备等有关。其中,在短时标情况下,辐射计噪声、抖动噪声和闪烁噪声是三类主要噪声,这三类短时标噪声的研...
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牵头的七所英国大学联盟将开发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该项目获得了英国研究与创新基础设施基金700万英镑的支持。该联盟包括伯明翰大学、卡迪夫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朴茨茅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苏格兰西部大学。未来3年,联盟将开发新的镜面涂层、数据分析技术以及悬挂和隔震系统的设计,用于美国宇宙探索者和欧洲爱因斯坦望远镜两个国际引力波探测器开发项目。
2024年1月9日,国科大物理学院田雨教授与河北大学肖勇副教授和兰州大学刘玉孝教授合作,在黑洞的拓展热力学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工作以“Extended black hole thermodynamics from extended Iyer-Wald formalism”为题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珠子是人类最早用来装饰的手工艺品之一,其大小、形状和制作材料多种多样,用途也千差万别。其中,用金和银制作的珠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价值非凡,形式丰富。金珠在中国的出现和使用很可能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但逐渐与传统礼仪制度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属性。
德国科学家已经将国际空间站上的钾原子和铷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以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开展迄今最精确测试,这也是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首个涉及两种极冷原子的实验。相关论文发表于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土壤水的吸附显著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该过程主要发生在黏土矿物-水界面上,且黏土矿物表面的不同官能团对水的吸附行为存在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黏土矿物表面水的吸附行为对于黏土-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非常关键。
国际反氢激光物理仪器(ALPHA)合作组织的科研人员使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新型ALPHA-g装置首次完成了重力对反物质运动影响的直接测量。结果证实,与物质一样,反物质受到重力作用会“向下坠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月任务观测数据,在无需额外投入情况下填补了未来数年内uHz-mHz频段引力波观测的空档。2023年7月18日投入应用后,针对即将并合的SDSSJ1430+2303双星系统,有望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孤...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890710、12025501、12147101)等资助下,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课题组与合作团队首次在RHIC-STAR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该成果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研究成果以“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φ和K*0介子的整体自旋排列模式(Pattern of global spin align...
电磁力、强力、弱力和引力,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其中前三者可以纳入到基于规范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框架中,引力则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描述。然而由于引力的不可重整性,物理学家仍然面对如何将这四种力统一起来的难题,这也是理论物理的终极问题之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