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力学”相关记录242条 . 查询时间(1.421 秒)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创新一维MAX相材料合成方法(图)
材料 合成 辐射 高温
2024/11/25
MAX相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陶瓷材料,因兼具陶瓷的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辐射性,在工业应用中备受关注。过程工程所王钰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维MAX相材料的创新合成方法,实现了MAX相材料从三维结构到一维结构的维度转变,有效解决了陶瓷材料的固有脆性,提升了强韧性,有望实现一维MAX相结构的规模化制备,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2024年11月22日,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TT1-SCE1模块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分子机理(图)
分子机理 高温 基因
2024/11/23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极端高温限制了植物生长和作物增产,将造成粮食作物减产。挖掘耐高温基因并解析耐高温基因的调控机制,是提高作物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手段,对作物耐高温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此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定位克隆了水稻耐热的QTL位点TT1,揭示了植物细胞通过更有效地降解有毒变性蛋白以及维持高温应答过程进而控制水稻高温耐受性的新机制。而TT1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解析极端高温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图)
解析 高温 生态系统
2024/11/14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作用。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挑战。当前,相关研究聚焦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一极端事件或单一地区的定量评估工作,而关于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对陆地生态系统吸碳与排碳等环节的影响以及高温极端条件下水热条件转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等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研究方面获进展
生态环境 高温 城市
2024/11/1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课题组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scaling law for predicting urban trees canopy cooling efficiency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旋转盘腔边界层失稳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燃气 高温 系统
2024/11/8
涡轮盘腔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的关键部件,其流动特性和热传递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涡轮盘腔内的流动非常复杂,涉及旋转边界层、静止边界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流动环境导致了涡轮盘腔内边界层的不稳定性和转捩过程,进而影响了热传递和结构完整性。在涡轮盘腔内,高温燃气从涡轮叶片间隙进入盘腔 ,对涡轮盘产生热负荷。为了降低涡轮盘的温度 ,通常采用二次空气系统对其进行冷却。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大王猛团队在双层镍氧化物的磁激发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高温 超导 机理
2024/11/16
高温超导机理是近四十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里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理解高温超导的机理有助于探寻超导转变温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高温超导材料。虽然高温超导机理仍然没有形成共识,但自旋涨落被广泛认为在超导库珀对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前,公认的高温超导体有两大类,分别是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2023年,我院王猛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炉成功合成了高质量的双层镍氧化物La3Ni2O7单晶样品,并与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极端高温事件对湖泊水温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高温 气候 生态系统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2A2056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施坤研究员、秦伯强研究员、张运林研究员与英国班戈大学R. Iestyn Woolway博士合作在湖泊表层水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领域取得进展。成果以“大气热事件对湖泊表层水温升高的非均衡影响(Disproportionate impact of atmospheric heat events on lake...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24)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袁明鉴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在高效高稳定无甲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控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兼具高效热稳定性的甲脒铯组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高温电解制氢技术获新进展(图)
太阳能 高温 电解制
2024/11/8
2024年10月16日,电工研究所李鑫研究团队提出了直接耦合式太阳能高温电解制氢技术并成功研制出原理样机。氢能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种制氢方式中,高温电解具有较高的制氢效率,与太阳能结合可以实现氢气的洁净制备,有潜力成为氢气的主要制备方式。当前国际上太阳能与高温电解的耦合方式均为间接耦合,即先利用太阳能产生高温蒸汽,再将高温蒸汽通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发生电化学反应制取氢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氢键动力学转变诱导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图)
动力学 金属 绝缘体相变
2024/11/4
氢键作为一种基本的化学作用力广泛存在于含氢物质中,从无机物到蛋白质,并对这些物质的形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氢键主要源自静电相互作用,电荷通过氢键的转移能力相对较弱,在不考虑质子迁移的情况下,氢键的形成和断开可以影响原子(团)的电荷分布,但通常不能引起物质导电性的显著变化。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笼目超导体配对密度波态(图)
超导体 量子 高温
2024/10/15
配对密度波是由质心动量非零的库珀对相干凝聚而产生的奇特超导态。它自发地破缺空间平移对称性,因此,其超导序参量在实空间会出现周期性调制。与FFLO态不同,配对密度波的形成不需要外加磁场,一般由电子相互作用所驱动。这种量子态具有奇异的物理性质,且其部分融化可以导致各种电子残余序,例如电荷密度波态和四电子超导配对态等。实验上最初在铜基高温超导体中发现了配对密度波存在的迹象[1],最近又相继在笼目超导体[...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揭示西太次表层海洋热浪极端事件生成演变规律(图)
高温 环境 生态系统
2024/10/15
海洋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热带西太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的生成演变规律,相关成果2024年10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氢键动力学转变诱导的金属-绝缘体相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动力学 金属 绝缘体相变
2024/11/5
2024年10月8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玉瑞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应天平特聘研究员、郭建刚研究员、陈小龙研究员等设计了一种新型有机-无机超晶格材料,并通过氢键形成和断开的动力学过程,实现了7个数量级的电阻率开关比。相关成果以“Dynamic-to-static switch of hydrogen bonds induces a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
Ruddlesden-Popper (R-P)系列的Lan+1NinO3n+1 (n = 1, 2, 3, ...,∞)镍氧化物由n层LaNiO3钙钛矿层与LaO岩盐层沿c轴交替堆叠而成,可形成单层La2NiO4 (n = 1)、双层La3Ni2O7 (n = 2)、三层La4Ni3O10 (n = 3)以及无穷层LaNiO3 (n =∞ )等结构相近的化合物。随着n增加,Ni的价态逐渐升高,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