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44条 . 查询时间(2.328 秒)
2019年5月30日,亚洲气溶胶研究协会(Asian Aerosol Research Assembly,AAAR)宣布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教师王戎博士和日本長崎大学教师中村明子博士共同获2019年度亚洲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2019 Asian Young Aerosol Scientist Award,AYASA)。亚洲气溶胶研究协会主席蔡春進(Chuen-Jinn Tsai)在亚洲气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研究团队利用全球植被指数遥感数据和地面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30余年以来全球植被生长季绿度、春季和秋季物候的海拔梯度格局变化。研究发现,尽管植被生长季绿度和物候都有着清晰海拔梯度变化,但在时间维度上,并未发现不同海拔植被生长季绿度均匀化和物候同步性提高的普遍现象。这是因为,“海拔愈高,升温愈快”的现象并不普遍存在;而且,不仅温度,降水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驱...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副研究员姜文英及合作者对横断山区云南云龙天池(印度季风区)和内蒙古巴彦查干湖(东亚季风区)的钻孔岩心进行了14C测年和孢粉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序列,探讨了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横断山区云南铁杉(Tsuga dumosa)的最佳生长高度是2600-3000 m。由于云南铁杉花粉的个体较大,风的...
近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Nani Maiya Sujakhu与其合作者在国际主流SSCI期刊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民族生态学研究成果(https://www.mdpi.com/2071-1050/11/10/2977)。喜马拉雅山区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Sujakhu的博士后研究课题通过建立气候变化生计脆弱性指标体系,探讨喜...
中国人民大学陈占明副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师范大学陈彬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刘竹副教授课题组共同合作于国际顶级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研究论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Consumption-b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 with capital stock change highligh...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冷冬对农牧民生活、畜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过去几百年冬季温度变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梁尔源课题组利用2007-2016年期间采集的树木年轮样本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公元1340年以来的冬季(11-2月)最低温度变化历史。该冬季温度历史记录揭示:(1)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冬季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关。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军华团队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有的两栖动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为指示物种,结合气候稳定性与遗传数据的空间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两栖动物对过去与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发现距离冰期避难所的距离远近是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种群遗传多样性自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变化格局与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度相关。该研究强调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历史分布动态及未来适宜生...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内外同行,对山东上小峰洞一根涵盖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的石笋(SD1)进行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发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内部,存在一个持续时间约400年的弱季风事件,类似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这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类YD事件在北半球其他记录中的发现一样,表明这一弱季风/冷事件可能在北半球范围内是广泛存...
日前,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郝梦龙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合作研制出了一种具有中空孔壁结构的氮化硼(hBN)新型隔热气凝胶,双方以共同一作身份在Science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据悉,气凝胶因其超低热导率,是目前市场上极具前景的新一代隔热材料。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气凝胶面对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尚有诸多性能上的不足,如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密度较大,会增加航天器载荷;石墨烯气凝胶在空气中...
从2019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我校靳立亚教授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的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完成人:陈发虎,陈建徽,李金豹,黄伟,靳立亚)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发现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在亚轨道尺度上存在显著不同于季风区的气候变化“西风模态”;论证了“西风模态”在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的适用性;揭示了多尺度气候变化“西风模态”...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候变化和碳循环年际变化密切相关,是众多生态系统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因而也是全球变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现有物候变化研究大多关注植被春季物候变化,如展叶期、开花期等,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机制分析略显滞后,其模拟方法一般难以得到较高的精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吴朝阳研究员、王焕炯副研究员、葛全胜研究员联合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全球变化领域...
2018年11月5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结果。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近年来,科技期刊社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创建“名刊强社”为目标,认真谋划发展蓝图,实施“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湖沼实验室博士蓝江湖等,利用采自中天山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的一支钻孔岩芯,通过有机碳(TOC)、有机氮(TN)、碳/氮比(C/N)、碳酸盐含量和粒度等多种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4000年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历史。研究显示,晚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共发生了4次降水显著增加时期(4000-3780、3590-3210、2800-2160和 890-2...
2018年7月1日至11日,由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敏感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开展了联合野外考察。该重大项目由兰州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旨在理解我国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一区域森林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这次考察...
2018年7月3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毕军教授课题组与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题为“Future ozone-related acute excess mortality under climate and population change scenarios in China: a mod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