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有机化学工程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有机化学工程相关记录82条 . 查询时间(1.64 秒)
2023年9月26日,抚顺石化公司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顺利完成膜料国产助催化剂给电子体试用工作,试用期间装置运行平稳,生产出的800多吨树脂产品质量合格,催化剂体系国产化再获新突破。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教授霍延平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苏仕健团队合作,在具有给-受体(D-A)结构的有机π-共轭大环发光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作为Frontispiece论文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了全新的表面异质纳米结构化颗粒全分散策略,制备了全分散的亲水-疏水异质微球。这些微球在一系列溶剂(水、乙醇、辛烷等)中展示出全分散的优异性能,并实现了从废水中回收有机染料。
2023年8月30日,巴陵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新区切片仓库外,一辆装载22吨优级品尼龙6切片的货车,在项目建设和开车人员的目送下启程外销深圳。这是己内酰胺搬迁升级项目首批产品外销出厂,标志着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创效迈出新步伐。
2023年9月4日,在寰球公司月度生产经营例会上,其下属寰球吉林公司新签合同额成绩亮眼,提前完成全年指标。“这是公司聚焦‘蓝海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打造技术利器,助推市场开发的成果。”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雪飞介绍说,“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丙烯酸及酯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9套装置,技术转让金额达2亿元。”
近期,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朱广山教授课题组合成了一种三个羧酸与钪离子的配合物,其立体构型与多孔骨架材料的次级结构单元完全一致,采用同构替换的方法将离子配合物固载到多孔骨架材料上,洗脱掉配位离子之后就得到了钪离子印迹多孔材料(如图)。协同配位热力学和水合离子动力学的差异,实现了专一性的钪金属离子吸附。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毕锡和教授团队在非活化烷烃碳氢键活化/官能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烷烃三级碳氢键的选择性烯丙基化,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并被评为VIP论文。
美国化学会C&EN杂志将2021年度分子的殊荣颁给了一种叫“无穷烯”(Infinitene)的多环芳烃分子,因其结构类似一个无穷大符号(∞)。该分子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伊丹健一郎(K. Itami)团队合成,是一种发绿色荧光的黄色稳定固体。无穷烯分子是由12个苯环首尾相连而成的一种扭转的闭环结构。其固有的手性骨架和超大π共轭体系赋予其很强的旋光性、圆偏振发光和荧光特征、特殊的芳香性以及复合金属离子的...
2023年4月15日,宁夏能化公司BDO达标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中交,项目投产后BDO装置产能将增加4.5万吨/年,进一步满足下游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生产需求。
苯与甲醇烷基化制甲苯与二甲苯已逐渐成为生产一系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平衡芳香族生产需求的重要途径。其中以ZSM-5沸石为代表的MFI沸石,由于其0.5−0.6 nm的微孔孔径与苯、甲苯以及二甲苯的分子尺寸相近,被广泛应用于该反应中。然而,传统ZSM-5沸石中较长微孔孔道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芳烃分子的扩散,加剧了深度反应的发生,导致产物选择性降低,且催化剂易积炭堵孔而失活。此外,由于反应物中甲...
卤素化学在工农业、医药生产及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溴等卤素单质具有极高的毒性、腐蚀性及挥发性,因此含卤单质废水对人类及水生生命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溴去除材料如多孔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一般面临着水稳定性较差、潜在卤素泄露等问题,故亟需开发高效除溴技术、材料。
全球对碳中和需求的认识推动了基于CO2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的碳循环研究。其中,由柔性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组成的MOFs材料为太阳能驱动的CO2转化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景的平台。从根本上讲,MOFs光催化剂在支持CO2还原方面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其提供和维持光生电子的能力以及其活化CO2反应物的有效性。过去的大量研究旨在通过优化这两个因素之一来提高MOFs的光催化性能。然而,光催化过程通常涉及复...
近日,夏海平教授/林玉妹副教授在“碳龙化学”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π-和σ-芳香性接力驱动的策略,实现了首例金属杂环丁二烯到金属杂环丙烯的缩环反应。相关成果以“Ring Contraction of Metallacyclobutadiene to Metallacyclopropene Driven by π- and σ-Aromaticity Relay”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光电化学池(PEC)在可见光驱动下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是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一种潜在方式。然而,目前PEC分解水的效率仍然较低,其挑战主要来自于包含多电子转移的水氧化反应。由于氧气本身所具有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在光阳极进行的水氧化反应可以被更容易发生的有机氧化反应所代替,在产生氢气的同时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
近日,夏海平教授/林玉妹副教授等在“碳龙化学”的结构创新和性能拓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合成了吸收光谱达到NIR-II(近红外二区)的 “碳龙配合物”。相关成果以“Condensed Osmaquinolines with NIR-II Absorption Synthesized by Aryl C-H Annulation and Aromatiz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