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生态学 碳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76 秒)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海林教授团队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发表了题为“Estimation of crop residue produc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的研究论文。
近日,郑州大学农学院李亚兵教授团队开展了“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中国棉花生产碳足迹研究,该研究系统量化了2004-2018年中国棉花生产的碳足迹,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相关研究结果以“Carbon footpri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Compositi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actors”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亚兵研究员团队开展了“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中国棉花生产碳足迹研究,该研究系统量化了2004-2018年中国棉花生产的碳足迹,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相关研究结果以“Carbon footpri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Compositi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ac...
近年来,随着空气微粒增加,太阳光的反射比例增加而照射至地面的光逐渐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全球暗化。由于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全球暗化的加剧势必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威胁。
2020年1月31日,《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和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等联合攻关揭示的秸秆还田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稻田甲烷排放的互作效应,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稻田甲烷增排效应被国际上高估了10倍左右。该研究可为全球稻田甲烷排放预测,以及低碳排放的稻作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植物不同器官水、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两种乡土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柴松(Pinus tabulaefirmis f. sheka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两种树种水、碳、氮和磷在不同器官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两种树种基于水、碳、氮和磷分配格局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
分析培养料中添加不同碳源对秀珍菇的各种氨基酸和各类氨基酸数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秀珍菇培养料提供依据。测定氨基酸含量,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不同碳源与秀珍菇的各种氨基酸和各类氨基酸数量性状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碳源与秀珍菇中各种氨基酸数量性状的关联度顺序:红糖>乳糖>白糖>可溶性淀粉。红糖处理的关联度最大,关联度0.6127,可溶性淀粉处理的关联度最小,关联度0.5057;与各类氨基酸数量性状的关...
研究近20 a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陕西省主要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等数据,运用系数法、灰色关联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 1991-2012年陕西省主要作物的碳截获量呈波动式增加,其中粮食作物的碳截获量大于经济作物,且粮食作物的年际波动比经济作物稳定。(2) 研究区主要作物碳截获量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4个地理...
稻田土壤有机碳绝大部分来自光合碳的输入与转化,光合碳通过根系周转与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进入土壤。而且来源于根系分泌物及其脱落物的根际沉积碳,代谢周转快,与根际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尽管有一些研究,但还不十分清楚这部分碳的命运。
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干旱胁迫(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研究了源库调节对小麦营养器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籽粒千粒重(TGM)的影响.结果表明: 缩库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各营养器官WSC含量,且正向促进WSC的相对转运;减源处理反之.源库调节WSC含量及其相对转运量/率的效应为:干旱胁迫显著高于正常灌溉,抗旱品种(陇鉴19)显著高于水分敏感品种(Q9086),缩...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连续16年垄(宽垄)作稻田土壤稳定碳库腐殖质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宽垄作>垄作>水旱轮作.腐殖质碳以胡敏素为主,占土壤碳含量的21%~30%,提取碳以胡敏酸为主,分别占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的17%~21%和38%~65%.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介于-27.9‰~-25.6‰,20~40 cm和0~5 cm土壤有机碳δ13C值之差约...
通过解析水稻(Oryza sativa)植株碳素积累和转运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基因型之间的定量关系, 构建基于植株碳流动态的水稻籽粒淀粉积累模拟模型。水稻籽粒中的淀粉积累速率取决于库限制下的淀粉积累速率和源限制下的可获取碳源。库限制下的淀粉积累速率是潜在淀粉积累速率及温度、水分、氮素、淀粉合成能力等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源限制下的可获取碳源取决于花后光合器官生产的即时光合产物和营养器官向籽粒...
通过设置不同的间作行距(30、40、50 cm)和根系分隔处理,研究间作花生对木薯叶片的碳氮代谢 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0 cm行距间作花生可提高木薯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 合成酶(SS)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间作花生后,木薯的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行距变窄而降 低;相反,硝酸还原酶(NR)活性则显著增强。相同行距处理下,无根隔处理的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及 SPS...
稻草覆盖对冬闲稻田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
摘要 调查分析了两块不同重金属污染水平下的水稻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含量,以评价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有机碳基质的微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重污染水稻土的总有机碳(TOC)、0.5mol•L-1K2SO4溶解态有机碳(K2SO4-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1~7d(CO2-C1~7d)和8~28d矿化的有机碳(CO2-C8~28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轻污染土壤(p<0.001)。碳有效性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