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碳相关记录5444条 . 查询时间(0.343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发现,利用北墙分频结构(简称FDCS)对太阳能进行分频利用,可实现温室内光热环境的同步解耦优化,减轻弱光低温环境对传统日光温室北部作物群体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上。
大气氮沉降升高导致显著影响了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系统碳循环过程。多数林下施肥模拟大气氮沉降的实验证实,长期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尤其是植物源颗粒有机碳的积累,但对微生物源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氮添加一方面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了植物向土壤的有机碳输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土壤酸化,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然而,林下施氮的方式忽略了林冠生态过程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使得林下氮添加的实...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作用。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挑战。当前,相关研究聚焦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一极端事件或单一地区的定量评估工作,而关于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对陆地生态系统吸碳与排碳等环节的影响以及高温极端条件下水热条件转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
农田排水沟渠既是农业径流的汇,又是邻近下游水体的源,其沉积物在有机质矿化和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区域。此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农用塑料产品和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部分污染物可能会随着地表径流排入农田沟渠,因此除了接收碳氮等污染物以外,农田排水沟渠沉积物还是微塑料和抗生素的潜在富集区。然而,在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下,农业沟渠沉积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其潜在微生物机...
202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铁团队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₂)气体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适中、性能稳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红外波段发光效率高等特点,具备良好的抗湿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可穿戴呼吸监测应用中具有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dual-channel integrated CO...
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与企业对绿色甲醇合成尤其是CO2与绿氢反应制甲醇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2020年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发的铜基限域结构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全球最大规模5000吨/年CO2加氢制甲醇工业侧线,推动了该过程的工业化。近些年,具有丰富表面氧空位的氧化铟(In2O3)催化体系倍受研究者关注,In2O3不仅在CO2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甲醇选择性,还能与分子筛耦合将CO2直接转化为碳二以上的烃类化合...
绿色甲醇燃料是应对航运业脱碳的替代燃料之一,备受工业界和投资界关注。中国已建/在建/规划中的绿色甲醇项目产能和投资数据不断更新,其中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燃料路线是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但是其工业化进程受到可再生电力缺乏有效保障、技术成熟度、产品碳排放等要素影响。尤其是受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影响,如何基于工业化多要素条件进行碳排放约束下的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燃料的技术路线设计,并为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微塑料污染正在深刻影响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塑料作为富碳的高聚物,自身便可能成为土壤碳储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微塑料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额外碳源,影响与有机碳分解代谢相关的微生物过程,进而影响土壤碳储存与碳排放。目前,科研人员对于这一过程的微生物机制知之甚少。
2024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能源谱学团队在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在Cox/Pd金属烯上构建单分散原子位点,建立了C1产物高选择性靶向开关,实现CO2电转化路径的非线性调控,相关工作以“Establishing a Robust Nonlinear Targeted Switch for C1 Electroproduction in...
2024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能源谱学团队在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在Cox/Pd金属烯上构建单分散原子位点,建立了C1产物高选择性靶向开关,实现CO2电转化路径的非线性调控,相关工作以“Establishing a Robust Nonlinear Targeted Switch for C1 Electroproduction in...
2024年10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绿色低碳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2024年度任务推进会,郝卫平副所长主持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刘涛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7位专家,对农业绿色低碳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两项任务“农业废弃物全组分定向转化与循环利用调控”和“集约化管理下典型农田土壤碳氮解耦的过程机理与调控途径”的实施方案与推...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ƞ3-取代反应已成为构建手性不饱和片段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智涛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非经典的ƞ3-取代反应研究,即摆脱传统α-位杂原子离去基的要求,解决非对称烯丙基底物的高立体选择性取代难题。何智涛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证明,传统认为热力学稳定的烯丙位C-C键也能作为不对称烯丙基取代的反应底物 (Nat. Synth....
生物质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和水,是可再生碳资源。面对日趋严峻的化石资源和环境问题,生物质资源因具有可再生性和碳中性等特点而在开发利用方面备受关注。生物质存在大量以C-O单键或C=O双键形式存在的键合氧,难以直接用于化学化工行业。因此,通过催化转化过程将生物质中的C-O键定向转化,获得二元醇、氨基醇和羟基酯等高值含氧化学品并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反应体系是研究热点。
低碳氨或加速全球碳中和     碳中和  低碳氨  中国石化       2024/11/25
据油价网近日报道,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化肥原料和氢的载体, 氨的绿色发展对于加速全球碳中和进程意义重大。传统方法使用化石燃料生产氨,生产过程碳排放密集,与气候目标相悖。然而,通过碳捕集技术,制氨的碳排放将被去除,并埋藏在地下,氨生产过程将是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这将使低碳氨对于希望实现碳减排的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因为作为燃料燃烧时,其碳排放量几乎为零。
编者按: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稳定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