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劳动科学 农业”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3.437 秒)
2023年7月24—25日,第七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在浙江大学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理事会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并得到《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科学》、《劳动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教育经济评论》、《经济学报》、《China & World Economy》、《China A...
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潘涛副教授
潘涛 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副教授 招生就业
2020/5/21
潘涛,男,汉族,甘肃陇西人,生于1969年,中共党员 ,高级讲师,现任学生科科长,199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大学本科学历,同年分配到临洮农校工作。多年来先后担任学校实习农场和招生就业办公室、学生科等部门负责人,工作中思路清晰,长于沟通,善于组织协调,具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发展的能力。有效推动了所负责部门工作可持续发展。参与的科研项目,两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市科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的通知
新冠肺炎疫情 部分职业资格 先上岗 再考证 阶段性措施 通知
2020/4/29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稳就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经国务院同意,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部分职业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岳龙华教授(图)
岳龙华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生导师 教授 劳动经济学 经济增长
2020/3/12
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既与失业率波动相关,也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相关。本文使用广义奥肯定律模型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而估算了2013年至2018年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估算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在逐渐减慢;其次,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依然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农业劳动力每向非农产业转移1%...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博士生导师罗明忠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博士生导师 教授 罗明忠 劳动经济 农业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2017/5/15
农业劳动力的代际更替:国有农场案例研究
农业就业 国有农场改革 人力资本投资
2019/10/9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农场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分配措施,获得了人力资本水平不亚于非农行业的青壮劳动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来,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实施数年对人口与社会的影响,导致务农劳动力快速老化。国有农场现行的用工制度,未给予非正式职工与正式职工同等的社会经济待遇,对优质年轻劳动力进一步产生了排斥效应。扭转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第一,继续推进国有农场在农地管理、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
2016年12月17-20日,由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I)和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亚洲农村劳动力迁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英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30多个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
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生入学初试管理学考试大纲。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
劳动力转移 社会保障 最低消费水平 家户储蓄率
2014/9/18
本文在二元经济框架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中国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为此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家户的消费储蓄决策,将总储蓄率分解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三类群体的储蓄率。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工的边际储蓄倾向比农民和城镇居民高。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持续转移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随着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其高储蓄行为也推动了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上升。
华南农业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管理学综合基础考试大纲。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与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数量相关,还与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江苏射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农业面源污染中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下降,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就业培训机制研究
农业劳动力 转移理论 培训机制
2010/1/4
介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主要类型和内涵,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特点,提出了我国应构建农业劳动力激励、培训就业服务中介激励、企事业单位激励等激励机制,并构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投入与效益协调的监督机制,构建相应的信息和就业服务机制,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